不满CPI 美联储官员预计利率峰值更高 但警惕市场 认为加息不必再提速
来源:华尔街见闻 李丹
今年FOMC票委、不满必再堪萨斯联储主席乔治认为,联储利率必须继续加息,官员更高并将限制性利率保持更久,预计但警惕太快加息,峰值因为可能干扰金融市场和经济。惕市提速鸽派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称,为加尽管有经济降温迹象仍非常支持继续加息,不满必再利率达到4.5%至5%“是联储利率最有可能的结果”。
美联储官员最新表态显示,官员更高意外创四十年新高的预计美国9月核心CPI公布后,联储决策者对通胀形势并不满意,峰值有意让利率最终升至高于他们之前计划的惕市提速水平,但可能不需要进一步提高加息的为加速度。
今年票委乔治:必须加息并保持更久限制性利率 但太快加息可能干扰市场和经济
当地时间14日周五,不满必再鹰派倾向的美联储官员、今年拥有货币政策委员会FOMC会议投票权的堪萨斯联储主席乔治(Esther George)表示,本周四公布的9月美国CPI数据提醒美联储,对遏制通胀还要做更多的工作。美联储将继续推行货币紧缩,直到通胀转向。
同时乔治指出,鉴于通胀顽固居高不下,美联储可能必须提高终端利率,并将那个水平的利率保持得更久,相比这点,她更警惕的是行动的速度以及激进的程度。联储料将必须持续加息,但加息过快可能扰乱金融市场。
乔治认为,联储的货币政策需要转入限制性区间,而限制的程度仍然有待观察,因为政策行动的影响有滞后性。鉴于最近的金融市场波动,以及加息需要时间影响经济,美联储应该留神加息,行动不能太过匆忙,否则可能“干扰金融市场和经济,最终可能适得其反”。
乔治说,
“我是属于倾向更稳健、更慢(行动)这个阵营的,这样做可以开始观察(货币政策行动)滞后会怎样发挥效果。现在(行动)还没有在实体经济体内全面发挥影响。”
“大幅调整政策利率可能增加未来行动的不确定性。”“我认为,在市场波动加剧的时候,尽量减少政策的不确定性是特别重要的。”
鸽派戴利:利率达到4.5%至5%“是最有可能的结果”
同在周五,鸽派倾向的美联储官员、2024年拥有FOMC会议投票权的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Mary Daly)表示,虽然有了一些经济降温的迹象,但她“非常支持”继续加息,让利率处于限制经济的水平。
戴利评价,最近公布的CPI通胀数据“非常令人失望”,她预计,未来几个月美联储会继续加息,并在利率升高后保持在那个水平
戴利称,如果经济有需要,美联储也不会一条道走到黑、不是不能转向,然而,通过加息让政策利率达到4.5%至5%“是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联储会计划让利率“在那个水平保持一段时间”。
也是在周五,任内永久拥有FOMC投票权的美联储理事库克(Lisa Cook)说,可能需要继续加息,美联储将继续行动,直到遏制通胀大功告成。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本周四公布CPI后,市场对美联储今年末保持激进加息的预期明显升温。周五美股盘中,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交易市场预计,11月美联储加息75基点的几率接近100%,同时,12月美联储政策利率升至4.5%到4.75%的几率达到75%。
这意味着,市场预计,在今年11月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后,12月美联储也决定加息75基点的可能性超过七成,一周前这一预测的几率只有23.4%,一天前将近62%。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相关文章:
- 易会满重磅发声,中字头板块昨日大涨 中金研报指出,银行及国有上市企业估值中枢有提升空间
- 欧洲央行正在通胀和经济衰退之间寻找解决办法
- 断供!汽车业正面临何等危机?何小鹏、余承东接连“emo”!上汽下周一做复产压力测试,确实很难!
-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怎么处?强化约束、促进有效沟通,证监会出台指引!
- “第二支箭”扩容首批民营房企落地
- 费列罗召回产品或流入国内 海关总署提醒消费者不要食用
- 大厂“毕业”后,你想转头考公务员吗?
- 思维造物IPO:罗振宇玩转财务魔术 巨亏子公司神奇出表
- 泰山原浆被投诉售卖过期产品、门店不接单,市场火热的原浆啤酒其实暂无国家标准
- 腾讯广告互选平台新增种草合集、供稿直发等新商业合作模式
- 百度第三季度营收325亿元 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6%
- 马斯克考虑扩大推特裁员范围,瞄准销售和合作伙伴团队
- 解读|专业专注、久久为功,易会满对证券基金行业文化建设再提新要求
- 央行、银保监会:鼓励依法自主协商房贷延期还本付息
- 深交所总经理沙雁:用制度、监管、服务的高质量推动上市公司发展的高质量
- 行业低谷期逆势IPO,“煤二代”张晋芳能否带领集创北方顺利闯关?
- 四部门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到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标准体系
- 前沿生物:雾化吸入用FB2001获批开展ⅡⅢ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轻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社会面病例增多是否与取消次密接有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最新回应来了
- Biotech成功转型Biopharma的窗口期正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