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资本“20远洋01”展期方案以51%同意比例“惊险”获通过,此前被列入信用观察名单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9月6日,远洋远洋远洋资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资本”)发布公告称,资本展期该公司于2022年9月5日召开了旗下债券“20远资01”2022年第一次债券持有人会议,同意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调整“20远资01”兑付方案及提供增信措施的比例议案》。
展期议案惊险通过
公告显示,惊险“20远资01”的获通回售展期方案,在债券持有人会议上以51%比例同意、过此观察36.93%比例反对、前被12.07%比例弃权的列入结果,正式获得通过。信用从投票比例不难看出,名单虽然债权人和发行人之间有非常大的远洋远洋分歧,但是资本展期最终展期议案以“惊险”比例获得通过。
据介绍,同意“20远资01”发行日期为2020年9月7日,比例期限3年,当前余额10亿元,当期票面利率4.7%。附发行人赎回选择权、调整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本期债券的兑付日为2023年9月9日,若债券持有人行使回售选择权,则其回售部分的兑付日为2022年9月9日。
展期方案通过后,无论2022年9月9日投资者行使回售选择权与否,本期债券兑付日均为2023年9月9日。
关于增信措施,远洋资本将以南通星龙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0%股权质押于受托管理人。
关于流动性情况,远洋资本表示,目前金融行业、房地产行业严监管的大环境下,远洋资本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就主动寻求“调结构、降负债、控风险、促转型”,但是行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动,公司投资的项目出现退出周期拉长、资产价格承压的局面,持续面临着流动性压力。
对于展期原因等,9月6日,记者多次拨打了远洋资本披露的债券项目组联系方式,截至发稿,尚未获得接通。
在此之前,远洋资本旗下债券频频异动。2022年8月29日,“21远资01”曾出现大跌,跌幅为33.59%。
一日之后,8月30日,远洋资本发布公告,称因公司存在重大事项未能披露、且存在不确定性,为了维护债券持有者的利益,经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意申请后,将公司发行的“20远资01”和“21远资01”停牌。
9月1日,远洋资本公告称,“20远资01”“21远资01”两笔债券即将复牌。“21远资01”目前报价仍为51.7元/张。
信用评级被列入观察名单
9月2日,“20远资01”的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国际”)将远洋资本主体及债项信用等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中诚信国际表示,其关注到,2022年以来,受房地产行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公司流动性趋紧;尽管其拟对部分投资项目进行退出,但出现退出周期拉长、资产价格承压的局面,退出进度不及预期。
此外,根据远洋资本发布的2022年中期报告,截至2022年6月末,其货币资金余额为1.31亿元,其中受限部分0.85亿元。近日,由该公司提供担保、其间接全资控股股东远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向澳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获取的2000万美元借款到期,该笔借款未能按期归还,截至目前处于逾期状态,该公司与澳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进行协商,尚未达成一致。
中诚信国际认为,远洋资本目前持有的货币资金较为有限,未来项目退出进展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由该公司担保的贷款逾期及调整“20 远资 01”兑付方案事项表明该公司已出现现金流紧张的情况。
中诚信国际决定维持远洋资本的主体信用等级为 AA+,维持“20远资01”、“21远资01”的债项信用等级为 AA+,并将上述主体及债项信用等级列入信用评级观察名单。
截至发稿,中诚信国际暂未发布新的评级调整公告。
据悉,远洋资本系专注于另类资产管理的机构,业务范围涵盖不动产投资、结构化投资、股权投资、投资顾问、战略投资及其他等。不动产投资方面,公司重点布局商办物业、数据地产、物流地产等。
远洋集团控股有限公司(03377.HK,以下简称“远洋集团”)间接持有远洋资本49%的股权,系远洋资本的第一大股东。远洋集团创立于1993 年,于2007年9月28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远洋集团主要股东为保险(集团)公司、大家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相关文章:
- 工信部翁啟文:探索设立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信贷保证保险
- 年内支付领域最大单笔罚单!百联优力被罚近6500万元 牌照还能否顺利续展?
- 美媒:荷兰抵制美要求限制光刻机对华出口,“我们要捍卫自己的利益”
- “双十一”商机 | 2022十一月商业地产零售业态发展报告
- 俄媒:乌方袭击赫尔松州新卡霍夫卡
-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 麒麟电池有计划供货给特斯拉吗?宁德时代:供应链合作信息属商业保密范畴
- 第六期中国“双创”金融指数正式发布 成都综合排名稳居全国第六、中西部第一
- 厦门国贸:目前剩余的两个地产项目,预售部分已覆盖投入部分
-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亚洲各国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 完善常态化的沟通机制